English

保护生态环境 倡导文明新风

1999-04-29 来源:光明日报  我有话说

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

中央文明办副主任胡振民

保护生态环境,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改革开放以来党和国家确立的一项基本国策,也是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今天,请来各位专家学者,希望大家的见解能帮助我们推进这项工作。

1997年5月,江泽民总书记在中央文明委第一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的着眼点,一定要放在与群众利益密切相关、为群众所欢迎的事情上。每年要办几件作用大、影响大的实事”。据此,中央文明委成立后,首先在全国抓了讲文明树新风活动,重点解决文明言行、环境卫生、交通秩序、服务质量四个方面的问题,并取得了明显成效,受到了群众欢迎。

今年3月13日,中央专门召开了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江泽民总书记和朱基总理发表重要讲话。九届人大二次会议通过的《政府工作报告》也特别强调,要以对人民、对子孙后代高度负责的精神,保护资源和生态环境。为认真贯彻落实九届人大二次会议精神和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精神,根据中央文明委关于“1999年的工作安排,要在继续解决文明言行、环境卫生、交通秩序、服务质量四个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巩固已有成果的同时,把保护生态环境,绿化美化家园,作为重要内容”的决定,3月中旬,中央文明办、教育部、建设部、铁道部、交通部、水利部、环保总局、国家林业局、全国绿委办、团中央、全国妇联等11个部门和团体联合发出《关于开展“保护生态环境,倡导文明新风”活动的通知》,并在京召开全国“保护生态环境,倡导文明新风”电话会议,对开展这项活动进行了动员和部署。一个多月以来,各地有关部门认真贯彻《通知》和会议精神,围绕植树绿化、清理白色垃圾、治理大气污染和水源污染四项重点工作,开展了形式多样的群众性活动,取得了初步成果,发展态势很好。但是由于保护生态环境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这项活动还在起步阶段,发展也不平衡,所以需要进一步提高认识,统一思想,加强领导,加大力度,务求取得扎扎实实的工作成效。

保护水源人人动手

中国科学院院士章申

水是生命之源,控制水污染,合理利用和保护水资源(质和量)是我国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问题之一。可是我国的水资源、水环境质量状况相当严峻,从水资源的数量来看,我国是世界淡水资源匮乏的国家之一,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4,根据水利水电科学院资料,全国有610个中等以上城市,不同程度缺水的就达400多个。从水环境质量、水质来看,也令人不安。原本已感不足和有限的淡水资源,近几年根据环保部门的资料,全国污水排放总量由1995年的356.2亿吨(不含乡镇工业)上升到1997年的415.8亿吨,其中含有机物、一定数量的重金属等多种污染物的工业废水占1/2以上,还有大量的生活污水,大部分都未得到处理,通过不同途径进入水体,造成我国江河湖库和沿海水域普遍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近十多年来我国河口和近海赤潮频繁发生。不少地区地下水亦达到明显污染,据中国农科院土肥所对华北地区15个县102个地下水或饮用水的样点调查,48个样点的硝酸盐含量已超过饮用水标准,最高达300—500毫克/升。特别是城郊区的菜地区,因过量施用氮肥造成地下水硝酸盐含量超标更为严重。

众所周知,水资源的本质是其质量和数量,因此,控制水污染、保护水资源应把合理开发、节约使用和防治污染结合为一个整体来考虑,当前需要统一规划、管理、立法,改变多头管水的混乱局面。把供水、地表水、地下水、同污水处理、污染控制、土壤的排水、防洪和渔业用水等都有机地联系起来,统一管理。其二,坚决贯彻预防为主、防治污染、保护水源的方针,真正做到依靠科技进步,切实加强对工业污染的控制,施行清洁生产。在有条件的城市建设城市污水处理厂,防止城镇污水污染水体,同时也可通过科学研究,达到因地制宜,采用废水人工处理和科学的自然净化(湿地利用、土地处理等技术)相结合的技术路线,进行流域综合控制,以流域为单位,全面和综合地规划水资源利用,制定点源和非点源污染的防治计划,协调用水单位(者)应承担的环境责任,加以统一管理和控制水污染。其三,水是一种商品,其保护和开发需要巨额投入,应按市场需求和资源成本对其按质论价,应用价格杠杆来杜绝水资源浪费现象。

多做有利于环保的事情

中国工程院院士魏复盛

每个成人平均每天要吸入新鲜空气15立方米。空气质量的好坏,关系到每个人的健康和生活质量。保证每个人呼吸到清洁的空气是提高生活质量、实现现代物质与精神文明的重要条件之一。

党中央、国务院及各级地方政府对环境问题极为重视。经过几年的努力,环境污染加剧的趋势已得到控制,环境质量略有好转。例如1998年全国二氧化硫的排放量为2087万吨,比1997年下降7.9%,烟尘排放总量1335万吨,下降15.1%,工业粉尘排放量1334万吨;下降10.7%。如果与发达国家相比,我们的污染水平仍很高,治污任务非常艰巨,任重而道远。

我国现在正集中精力解决量大面广的问题,即减少二氧化硫、氢氧化物、烟尘、粉尘的排放量,减轻酸雨的污染,禁止使用含铅汽油,以减少铅的污染等。这些污染问题,发达国家已基本解决,他们近20年已转向控制有毒有害的污染物质。一旦我国解决了空量大面广的空气污染之后,有毒有害污染物质的潜在性危害就会突现出来。从现在起,我们就要开展这方面的研究,摸清情况,以便采取正确的对策。

我国人民在解决温饱之后,特别是在进入小康以后,对环境质量的要求将会越来越高,越来越迫切。我们要追求一个优美、舒适、健康、安全、可持续发展的生产和生活环境,要达到发达国家的水平,需要有下述四方面的条件:

1、国家有正确的环境资源政策。

2、国家和地方有较强大的经济实力。

3、国家要努力发展高新技术,包括提高资源、能源的利用效益,实现清洁生产等。

4、全民环境意识的提高,人人积极参与环境保护。事实上,每个家庭、每个人每天都在消费环境资源,都是污染源。为了保护生态环境,人人都要为此付出代价,如交污染治理费用,为使用清洁能源付出更多的钱,要参加植树造林,要保护自然,保护生物多样性。我们还要不断提高环保意识,作更多有利于环境保护的事情。

行动起来治理“白色污染”

北京环卫科研所高级工程师吴文伟

生态环境的恶化已经影响着我们的日常生活,而城市生活垃圾的排放,则是造成生态环境恶化的原因之一。生活垃圾中主要成份之一的废旧塑料含量这几年一直在上升。然而,在生产和使用塑料的同时,由于我们没有注重废旧塑料的回收和处理,废弃塑料到处可见,刮风天,树枝上挂着白色塑料袋,城近郊区的铁路沿线满地是被丢弃的塑料饭盒和塑料瓶,田地里残留着塑料薄膜,甚至在公园、闹市街头随地可见被丢弃的各种塑料包装。有人说,找生活垃圾处理场并非难事,只要沿着“白色通道”即可寻到,废弃塑料不仅影响着市容,造成“视觉污染”,而且因其难以降解,对生态环境造成潜在危害。为此,被人们形象地称为“白色污染”。

一方面由于塑料使用量迅速增加,形成巨大“白色污染”源,另一方面,由于废旧塑料回收率低,造成“白色污染”日趋严重。目前,人们对“白色污染”反映强烈的主要是“视觉污染”问题,而对于长期的、深层次的“潜在危害”大多数人还缺乏认识。

面对日趋严重的“白色污染”,世界各国纷纷投入巨资进行研究,但始终没有取得突破性进展,我国也正在做大量工作,但难度很大。这几年,尽管新闻媒介、社会舆论呼吁减少各类塑料包装物,而实际上塑料使用量越来越大,北京市仅塑料袋每年就耗费23亿多个,而且有日益增加之势。

所以“白色污染”深层次的问题还待我们去研究和解决,我们要加强民众环境意识的教育,树立环保观念。治理“白色污染”需要民众的热情,更需要民众的参与,为了保护生态环境,也为了我们的子孙后代有一个良好的生活空间,我们大家都应该行动起来,为治理“白色污染”尽一份力。

发挥生态系统的环境保护功能

中国工程院院士李文华

随着人口的增长和需求的不断增加,日益加重的环境问题已经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中国正面临前所未有的环境问题,出现了耕地减少、森林退化、生物多样性锐减、水土流失严重、旱涝等自然灾害加重、荒漠化扩展、环境污染加剧等一系列的生态问题,我国的生存环境正在受到空前的威胁。重新认识生态系统的功能,加强环境保护,维护生态平衡,已是刻不容缓的任务。

90年代以来,特别是联合国环发大会以来,我国率先制定了中国的21世纪议程,签署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生物多样性保护公约森林的管理与保护的原则性声明、防治荒漠化公约、世界湿地公约等一系列国际协定。我国为了实现保护环境的庄严承诺,同时也是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国家增强了环境保护的力度,发出了“种草种树,再造秀美山川”的指示。开展了举世关注的天然林保护工程。十五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加强生态建设的决定,中央文明办等11个部门和团体开展“保护生态环境,倡导文明新风”活动,把中国的生态环境保护问题推向了一个新的阶段。我们正处在历史性转折的关键时刻,既面临着严峻的环境问题,又拥有从未有过的机遇。

生态建设是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一个组成部分。它牵扯到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

要使保护与发展相结合的观念变为行动,需要大量的工作。我们要深入了解并充分发挥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它是生物与非生物环境相互作用制约所构成的具有一定结构和功能的统一体。为此要加强宣传、完善立法,并建立起环境—经济综合核算体制。实现可持续发展是社会发展史上一场深刻的革命,它涉及到人们的价值观、消费观、平等观以及伦理道德观的各个方面。把加强环境建设与倡导文明新风结合起来是有重要意义的一件大事。

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需要公众参与

中国21世纪议程管理中心高级工程师郭日生

可持续发展作为我国发展的一个重大战略,是针对我国人口、资源、环境国情的必然选择。去年我国在面临亚洲金融危机和罕见的洪涝灾害严重影响的情况下,仍然加大在资源和生态环境保护方面的力度,这充分表明了我国各级政府实施可持续发展的决心。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是利国利民的事业,离不开公众的积极参与。公众参与也是倡导精神文明的重要内容之一。

可持续发展要求建立人与自然的和谐协调的关系,人在处理这种关系方面是占主导地位的,人的消费及其一切活动都会对资源和环境产生影响。因此公众参与是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基础。

一方面,全民要从点滴作起,自觉地约束和规范自身行为,避免浪费资源,注意保护环境。如个人及家庭消费中的吃穿住行,既要提高生活的质量,又不浪费资源,不污染环境。

另一方面,公众参与又是一种动力。公众除了在自身行为上注意保护环境以外,还应参与其他可持续发展相关的社会活动。如法律法规、政策的制定及政府决策过程,应充分听取公众意见,在政策的实施过程中要接受公众的监督。公众要参与监督企业生产过程对生态的破坏和环境的污染行为,在消费过程中拒绝购买对环境有害、浪费资源的商品等,这些都会推动企业在生产过程中应用环境无害化技术,尽量使用于环境无害的原材料,应用少废、无废的清洁工艺和资源再生及综合利用的技术等。这些无疑对可持续发展具有推动作用。

为了推动公众参与,政府和社会要创造有利的政策环境。要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全民的可持续发展意识。大众媒体和社区组织,要根据不同层次公众的特点,开展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的宣传、培训活动,让公众了解我国资源的短缺、环境的污染,并且和他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宣传如何减少生活垃圾、如何节约用水、废物如何再利用等等。同时政府和社会要提供公众参与的渠道,并形成制度。

(本文为作者的书面发言)

林业生态环境建设呼唤生态文明

中国林科院研究员王彦辉

我国的环境问题相当突出,如森林资源减少和质量下降,森林覆盖率一直很低;沙漠化发展速度惊人,每年达2460平方公里;酸雨危害日益严重,酸雨区已占国土面积的40%,造成林业、农业、建筑物和人体健康的巨大损失;水土流失严重,每年流失表土50亿吨,相当于全国耕地刮去1厘米沃土,经济损失100亿元;黄河断流,水资源匮乏,缺水使工业产值年损失2000亿元;水污染严重,造成年经济损失1000亿元;洪水灾害猖獗,1998年的历史性洪水历时近3个月,直接经济损失达近3000亿元。

人类诞生于森林,人类的发展受益于森林,人类的未来离不开森林。人类应该具有一个正确的行为规范来指导人类与森林及自然的关系,即生态伦理或生态道德,但它在传统道德中一直很缺乏。人们往往仅从“人与人,个人与群体”的角度,从浅层、暂时、与人有直接关系并以人为中心的角度来对人类与森林及自然有关的行为进行道德判断,而忽视了从深层、长远、与人有间接关系并以人与森林及自然利益相一致的方面进行道德判断。

我国已制定了进行以林业为主体的生态环境建设的长期国策,1999年1月初国务院通过的《全国生态环境建设规划》指出了未来的奋斗目标。但是,林业生态环境建设的任务非常紧迫和艰巨,而且突出特点是周期长、见效慢、涉及面广、生态效益难以体现为经济效益、利他作用大于利己作用,因此非常需要有个良好的生态文明社会环境。

为促进生态文明尽早到来,第一要普及森林、生态、环境等科学知识;第二要把生态文明的规则尽可能渗透到各行各业的管理和规定中,甚至在法律中;第三要持之以恒地进行全民生态文明教育,并从儿童教育抓起,只有这样,我国的生态环境建设事业才能成为全民的事业。

建立集约型用水体系

清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研究院教授陈吉宁

近20年来,由于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和用水量的急剧增加,水短缺和水环境的恶化已经成为我国社会和经济发展中最突出的制约因素。据统计,我国136条流经城市的河流中,属4、5类和超过5类标准的高达76.8%,约50%的城市地下水不同程度受到污染,近一半的城市饮用水源地受到污染。全国600多个城市中有一半存在不同程度的缺水,其中32个百万以上人口的大城市中有30个长期受缺水的困扰,每年因缺水影响的工业产值高达2300亿元。因此,水短缺和水污染已不可避免地成为当前和未来相当长一个时期我国急需解决的重大战略问题。

长期以来,尽管我们在解决水短缺的问题上做了大量的工作,但这主要是体现在大型调水和蓄水工程的建设上,缺乏对水体生态系统的综合考虑,从而伴生了许多重大的社会和生态问题。

分析我国水短缺和水污染的深层原因,可以归结为四个层次上的问题。第一,在国家水战略上,我国至今仍是粗放型的用水社会,用水结构与用水效率存在着普遍的不合理性,水的浪费现象十分严重。第二,在政策、规划和管理上,缺乏对水的开发、使用、排放和水体保护全过程的综合考虑。第三,在技术开发和产业转化上,我国仍缺少能够全面解决水危机的系统的、实用的节水技术、给水技术和污水处理技术。第四,在体制上,我国水工业作为社会公益事业的一部分,所衍生的高耗低效的生产方式,小规模的企业结构,不仅严重束缚了当前我国总体供水能力和开发潜力,而且在融资、建设、管理等各个方面都将不可避免地束缚我国未来水工业的发展。

因此,全社会动员,建立一个以节水社会为中心,以区域内水的综合开发、利用和保护为基本点的集约型用水体系,对于实现我国跨世纪的经济发展目标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

加强坡耕地综合整治是环保的关键

中国农科院副研究员陈印军

长江上中游是我国的重点农业生产区域之一,然而由于农业生态环境不断恶化,洪涝灾害日益加剧,给农业持续发展造成巨大压力。

为什么防洪抗灾能力趋于下降?分析结果表明,这与水土流失加剧,使河、湖、库淤积,导致蓄洪行洪能力减弱是分不开的。如据水利统计资料分析,1973—1995年间,长江中上游地区水土流失面积扩大了2.3倍,水土流失面积与水灾受灾面积、水灾成灾面积及水灾成灾率之间的相关系数分别高达0.71、0.78和0.66。水土流失的加剧,加重了洪涝灾害。

前面的分析结果表明,水土流失加剧是洪涝灾害日趋严重的主要原因,而坡耕地的水土流失又最为严重。因此,加强长江上中游生态环境建设的关键是加强坡耕地综合整治。为此提出如下建议:

将陡坡耕地退耕作为一项系统工程。陡坡垦植的原因是人多地少、粮源短缺、经济贫困,因此陡坡耕地退耕并非一项简单之事,而是一项系统工程。陡坡退耕首先需要解决当地人们的生存问题。也正是由于人们的生存问题难以解决,所以多年来尽管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一直呼吁“陡坡耕地退耕”,而实际进展却不大。为了解决陡坡山区人们的生存问题,首先是建造部分高标准基本农田,以解决人们的吃饭问题。在此基础上大力发展草食性畜牧业和保水、保土性高效经济林果,以解决人们的增收问题。

其次,要重视缓坡耕地与坡面园地的综合整治。

另外,实践表明,贫困问题解决不了,坡地水土流失问题将难以解决。为此,需要中央和地方政府加大资金投入力度,以加快脱贫步伐,促进坡地农业综合整治。

宣传环保是新闻工作者的责任

光明日报总编辑王晨

今天,专家学者们就如何保护生态环境,倡导文明新风积极建言献策,听后很受启发。

中央文明办等11个部门和团体,决定在全国组织开展“保护生态环境,倡导文明新风”活动,这是“讲文明、树新风”活动的进一步延伸。开展这一活动,对于增强人们的环境意识、生态意识和可持续发展意识,对于动员全民保护环境、绿化祖国、美化家园,对于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为迎接建国50周年创造良好环境,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保护生态环境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关系到国家的长远发展和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也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光明日报作为党的重要宣传阵地,多年来,一直把保护生态环境的宣传放在重要位置。我报同志检索了一下1998年以来近一年半时间的有关生态环境保护方面的报道,仅比较大的报道就有一百多条,基本上每二、三天就有一条。去年,我报还策划组织了一次比较大的保护生态环境的宣传活动,即“西北五省区保护生态环境行”。我们的记者小分队在西北地区行程2万里,历时40多天,深入到人迹罕见的沙漠腹地,写出了20多篇有份量的稿件,在社会上产生了比较大的影响。这两年里我们还发表了一批保护生态环境方面的重点稿件。

根据中央文明办的部署,这次以“保护生态环境,倡导文明新风”为主题的活动,将着重围绕搞好植树绿化、清理白色垃圾、改善空气质量、治理水源污染四个方面的主要任务,开展群众性宣传教育活动,组织集中性整治战役。对于这样一项重要的活动,光明日报作为新闻传媒当然要责无旁贷地积极参与,我们将围绕这次活动的中心任务,加强舆论宣传,积极配合组织好宣传报道工作。我们要按照中央文明办的实施步骤,精心组织,统筹安排,组织记者采写一批有份量的稿件,要广泛宣传保护生态环境方面国家有关法律、法规,介绍保护生态环境方面的先进经验和先进典型事迹,同时要发挥舆论监督的作用,对造成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现象进行批评曝光,推动这项活动不断深入开展。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